國內知名快消品經銷商,年銷25億,15家分公司,他說不轉型就沒有出路
中山萬榮營銷有限公司,成立于1992年,旗下15家分公司,2017年銷售額25億元,覆蓋線下終端網點數達24000余家,代理寶潔等40余個品牌,其中包括海飛絲,潘婷,飄柔,沙宣,吉列,SK II,護舒寶,幫寶適,舒膚佳沐浴露,玉蘭油,汰漬,碧浪等。

近日,新經銷獨家專訪了中山萬榮營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溯,看這位有著近30年經銷生意的快消人,在萬榮的成長過程中做了哪些舉措助力其發展,在面對快消品分銷渠道的數字化變革中,萬榮又是如何思考的。
01
助力萬榮發展的三大關鍵舉措
01 成立不到2年,平均1年開2家分公司
1992年11月萬榮在中山市成立,1年半之后,萬榮便在番禺成立分公司,接著珠海、斗門、深圳分公司相繼設立,到2004年,萬榮成立了15家分公司,一躍成為寶潔全國第一大經銷商,2007年萬榮躍居寶潔亞洲第一大經銷商,全球第四大經銷商,覆蓋15000家客戶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 萬榮開拓區域市場跟其他經銷商不同,過往經銷商在開疆拓土時,通常是“自由發揮”,一個城市就是一個獨立的市場。而在當時,萬榮采用“連鎖”概念去復制市場。
楊溯回憶說,當萬榮在中山建立起一個相對成熟且穩定的商業模型之后,快速復制,統一的運營模式,設定標準化的服務質量、管理流程、信息系統之后,繼而開拓周邊城市。
為了推進這一模式,萬榮采取以總部為管理核心,分公司為業務執行的形式,確保市場順利推進和落地。除了復制業務模式之外,在落地的業務執行中,萬榮也實踐出了一套經過驗證、行之有效的拜訪流程,萬榮內部稱之為天龍八部。
02 寶潔每月下發200個促銷活動,萬榮只做30個
在2000年左右,市場部對于國內諸多的品牌商、經銷商來說,或許還只是一個概念或者一個名詞,但市場部已經成為萬榮的核心組織板塊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上游的品牌商,寶潔公司每月都會設計超過200個促銷活動,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每一家分公司或者銷售團隊執行這200個促銷活動,其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。
萬榮成立市場部的目的,是將這200個促銷活動當做資源來管理,將這些促銷背后的資源做整合,根據區域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組合,確立一套符合市場執行的促銷形式。最后,市場部將寶潔給予的200個促銷活動,精簡成30個。通過這樣的形式,銷售人員在日常執行促銷過程中,效率會大大提升。
或許,在經銷商的意識里,市場部是做策劃的、做研究的、做分析的,從未設想過自己的商貿公司要成立市場部。底層的意識里,經銷商從未將品牌商規劃的促銷活動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,不僅不當資源擁抱支持,甚至對廠家下發的促銷嗤之以鼻,認為在耽誤業務人員的時間和精力。在《新經銷》看來,萬榮的市場部,事實上是一個促銷供需的“融合器”,將上游品牌商供應的諸多促銷活動,看做一個“資源池”,市場部在資源池中篩選整合,結合萬榮本地市場的實際需求,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促銷活動,推動產品在本地市場的動銷。
03 成立第三方物流,將成本中心轉為利潤中心
隨著萬榮市場不斷擴大,體量逐步上升,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,萬榮開始升級內部的倉儲,率先運用高空立體貨架。3年后,萬榮大膽創新,將倉儲部門獨立,成立第三方物流公司,獨立核算,除了自有業務之外,向社會開放,將過去的成本轉為了利潤中心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過去倉儲部門隸屬于一線業務部門,有隸屬關系,故而倉儲部很難有所突破,成長也受限于業務需求。
因為本身業務需求存在著不確定性,所以兩個部門存在著矛盾,當業務需求出現時,往往倉儲部門的能力跟不上;當倉儲部門超前發展時,又發現業務的需求根不上倉儲的能力,同時倉儲部門的成本又在增加。基于這樣的矛盾,萬榮在2013年將倉儲部門獨立出去,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公司,倉儲面積達33000㎡。

以上三大關鍵性地舉措,幫助了萬榮高速成長,成為快消商貿巨頭。或許居安思危,是每個老板做生意的特質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2014年,萬榮開始新一輪的升級,引入淞幸百年服務商,全面推進數字化經營理念。目前萬榮的24000家網點,其中60%的網點來自平臺自主下單,40%通過業務員協助下單。
02
轉型數字化經營,讓業務員成為數據分析員
什么叫數字化經營,可能從字面意思理解,就是經營數據搬到了電腦上、網絡上,然后隨時查閱,想看就看……,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。關于這一點,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過去萬榮也是一樣,貌似什么數據都有,但這僅僅是一串可隨時調出來的數字而已,如何閱讀數據,如何通過數據去發現問題,這些動作很少。
什么叫數字化經營?如果成功的數字化經營有判斷標準的話,我想是這一句:看你的業務員是不是數據分析員!
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過去萬榮業務員可能非常“恨”數據報表,因為這些報表相當于一張考試卷,考核業務員的業績指標,達成率、拜訪率、銷量目標、促銷費比等等,過去這些報表往往掌握在部門主管手里,作為檢查業務員工作的考核工具。而如今這些報表搖身一變,成為業務員手中的溝通工具,成為業務員說服老板下單的工具。因為工具里包括他所屬門店的歷史銷量、分銷陳列、促銷活動,業務人員會基于這些數據來給門店做診斷分析,以前數據對于業務員來說是考試卷,如今是一個計算器。這是萬榮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大的變化。
同時,在組織的職能上也發生了變化,過去總部的職能更多的是管理,監管,督促分公司和一線業務執行,而如今總部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,更多的工作是賦能。建立分析模型或者數據透視模型,更高效地發現問題,設立規范化、統一化的商品、網點、業務組織運營標準,幫助分公司更好地做業務經營決策。通過一系列措施,分公司比總部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意。

如果說數字化地經營解決了企業內部降本增效的問題,提高了企業經營的軟實力,那么面臨全行業的分銷變革,萬榮又是如何應對的呢?
03
如何應對全國化、本地化B2B平臺的沖擊?
在廣州,除了阿里零售通、京東新通路這樣全國化的B2B平臺之外,還有本地化B2B平臺,以1號生活、掌上快銷為代表的地頭蛇,面對諸多勁敵,楊溯直言不諱地告訴《新經銷》,如果不轉型,經銷商沒有未來。無論是B2B平臺還是經銷商,本質上是在做供應鏈效率,圍繞著產品和渠道,通過服務的方式把產品和渠道連接起來,最終形成交易。這是萬榮包括所有經銷商的主要模式,也是唯一模式。事實上,面對B2B平臺的侵略,經銷商是沒有任何優勢的,因為供應鏈效率的背后是資本,經銷商背后沒有熱錢、沒有風投。
楊溯認為,經銷商未來的轉型,包括萬榮自身的未來轉型,要走向營銷效率,營銷效率的背后是“精準悅益”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萬榮過去在區域市場經營20多年,與網點老板積淀了深厚的信任關系,這是豐厚的資產。未來萬榮將與這些網點建立除了交易關系之外更為緊密的社交關系。營銷效率的背后,萬榮本身不再是一個某個品類的供應商,而是一個平臺,聯合網點小店老板,將適合的商品精準觸達到對應的目標消費者。不僅將商品提供給小店,還要幫小店引流,幫小店把商品賣出去。
在楊溯看來,目前主流的B2B平臺仍然是供應鏈效率,這種生意的邏輯是規范化、標準化以及模式化,但營銷效率,更加追求社交關系,以社群為紐帶,以商品為依托,以渠道為入口,將合適的商品銷售給合適的人,這里的商品不再是單一萬榮代理的商品,而是社群內消費者需要的商品。
寫到最后
1、關于經銷商轉型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B2B來襲,經銷商在當前的存量市場有生存空間,但如果繼續續沿著供應鏈效率經營,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,經銷商必須轉型,否則就沒有出路。
很多人讀到這里總想看到:怎么轉型,轉型的路是什么。但事實上,企業經營不是做試卷,做選擇題或數學題,有標準答案,有是非對錯,但轉型沒有。如果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,那很可能你沒有認真思考過,雖然日子難過,但還能過,危機還沒有讓你到不得不轉的地步。楊溯告訴《新經銷》,轉型的路沒有一刀切,市場是多樣化的。在快消品分銷領域,我們通常說的某個經銷模式,是基于華南或者廣東,可能是一個平均值的描述,不是市場的原貌,事實上,具體到每一個城市里,其中的商業業態差異都非常大,并沒有所謂的統一的標準的經營方式。
2、關于統倉統配。統倉統配是近年來經銷商轉型的熱詞,但萬榮在13年就開始統倉統配。在當時,或許統倉統配的概念還沒有出現,對于當時的萬榮,出發點很簡單:自身業務部門與倉配部門,存在著供需矛盾,無法做到有效的平衡,索性獨立出去,從“上下級關系”轉變為“平等合作關系”,各自發展,倉配部門找到了自己的經營路徑。很多經銷商談倉配,往往“動機不純”,不看過程,只看到倉配能盈利的結果,最終丟了西瓜,撿了芝麻。倉配還沒有摸索成功,主營的代理生意已經完全放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