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很多人來說,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,無非是“久旱逢甘露,它鄉遇故知。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”。
高考是一場漫長的成人禮。這場戰役無論結果如何,只要曾經奮力拼搏,在當時,在此刻,在我們一生中,都將成為只要一想起,渾身就充滿力量的事情!
很久很久之后我們或許才發現,我們再也不會和千千萬萬的擁有同一目標的人,坐在一個地方拼命努力;再不會為了一個目標如此執著奮不顧身;再也不會擁有一群既是對手又是相知相惜的朋友。
這段時光,永不再來,是我們難以忘懷這段歲月的原因。
你不會寫詩就去高考??
所以也有一句 詩增酒魂、酒增詩趣。
那你多半當不了進士,我們只能稱你一聲壯士。
像類似于“淺談大唐的綠水青山”
張九齡出身寒門庶族,小時候非常聰明,七歲就能寫詩了。
再說,唐德宗貞元九年。那年考生人才濟濟,有劉禹錫,有柳宗元。
那一年考詩的題目,叫做《風光草際浮》。
結尾寫:
玉人如不見,淪棄即千秋。
抒發懷才不遇、千古傷心之感慨,余味無窮。那一年,白居易進士及第。
白居易劉禹錫他們遇到的題目,不是偶然的。來列舉一些,大家感受一下唐朝的出題老師們多么文藝:
《夜雨滴空階》,簡直就是瓊瑤阿姨的新劇;
《早春殘雪》,滿滿溢出屏幕的50年代愛情劇的即視感;
《七月流火》,源自《詩經》,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發,二之日栗烈;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舉趾。同我婦子,馌彼南畝。田畯至喜。”
我們提到的這些是禮部省試的題,這些地方的老師們文藝一點、感性一點,還好理解。
可是再看州府試,也就相當于我們的高考地方選拔賽,題目一樣文藝得想流淚:
《秋夕聞新雁》《窗中列遠岫 》《水始冰》《月中桂》《殘月如新月》
看看最后這個題目,這是哪個文藝細菌一抖一地的老師出的題啊?
那么,人家唐朝的考生怎么作答的呢?
來看詩人鄭谷交上去的《殘月如新月》:
榮落何相似,初終卻一般。
猶疑和夕照,誰信墮朝寒。
水木輝華別,詩家比象難。
佳人應誤拜,棲鳥反求安。
“美不美?”“嗯。”
唐朝,每一個考霸的背后,都有一個文藝的出題老師。
比如王維。他參加選拔賽,遇到的題目是《清如玉壺冰》。
王維大筆一揮,得了解元。
還有一個考神,叫做祖詠的同學。
這哥們開元十二年去考試,拿到的題目又是文藝得要死的《望終南余雪》。
估計老師出題的時候正坐在長安辦公室里,抬頭一看,咦,終南山上還有雪!于是就出了這么個題。
到今21世紀,北京絕不會出個題:望香山余雪。別想了,沒可能的。
而就在這一場考試里,祖詠寫出了詠雪的傳世名篇:
終南陰嶺秀,積雪浮云端。
林表明霽色,城中增暮寒。
本來規定要寫十二句,他寫了四句就交卷。老師問原因,人家就說了倆字:“意盡!”
意思是,四句正好,我已經表達完了,不寫了!老師也讓他過了,給他進士。這要擱現在,你試試?
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,但絕不是唯一決定你命運的衡量。所以,考好了沒有什么了不起,考的不好也無需灰心。只要盡了最大的努力,無論你六月七八號的那張卷子答得怎么樣,愛你的人依然愛你。